主题 : 谢育新扎根基层当教练 直言足球打好根基才能盖楼
天下菠菜公司CEO
级别: 大牌球星
0  发表于: 2012-11-19 03:05

谢育新扎根基层当教练 直言足球打好根基才能盖楼

  背景:1992年广岛亚洲杯,中国男足虽在半决赛中遗憾地负于东道主日本队,但谢育新[微博]开场32秒的进球创造了中国国家队正式比赛的最快进球纪录,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受访人:谢育新(中国足球队原队员)

  记者:还记得1992年亚洲杯你的那个“最快进球”吗?

  谢育新:当然记得,而且印象深刻。那是我们和日本队的半决赛,开场不久我们就赢得了在中场附近掷界外球机会,黎兵[微博]把球抛给了郝海东[微博],海东沿左路突破后插进日本队禁区,随后把球传给了我,我在角度不大的情况下把球打进了球门右下角。当时进球的难度比较大,事后教练告诉我只用了32秒,确实很快。

  记者:那是你足球生涯的最快进球吗?

  谢育新:有些记不清了,在正式比赛中应该是最快的。

  记者:但那场比赛中国队最终输了。

  谢育新:上半时我们一直保持领先,下半时开场日本队获得一次角球,我们的防守有些注意力不集中,被对方扳平比分,之后日本队的一个进球明显越位,但裁判并没有判罚。再往后,日本队守门员因为蹬踏成耀东被红牌罚下场,李晓利用对方替补门将的失误将比分扳平。最后时刻,日本队发疯一样进攻,最终还是被他们打进了一个头球。我们在多一人的情况下输了比赛,很可惜。

  记者:从那届亚洲杯开始,日本足球进步非常快。

  谢育新:的确是这样。亚洲杯夺冠后,日本足球界受到了巨大鼓舞,他们不久就创立了自己的职业联赛。不过,在1992年,我们的实力还是在日本队之上。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那场比赛中国队赢了,你的那个“最快进球”将更完美?

  谢育新:没有想太多,那个进球只是历史的一部分,过去就过去了。

  记者:亚洲杯对你似乎有特殊的眷顾?

  谢育新:是啊,1988年我20岁时就代表国家队在亚洲杯预选赛中取得了进球,当时我是国家队在正式比赛进球的最年轻队员;1992年又取得了国足历史上的“最快进球”,亚洲杯好像总是很眷顾我。唯一的遗憾是没能帮国家队捧得过亚洲杯。20年前,国家队有特点的球员很多,实力也强,有多次机会夺取亚洲杯,但总是功亏一篑。

  记者:1992年亚洲杯前,中国队迎来了德籍主教练施拉普纳。

  谢育新:那时信息比较闭塞,我们不知道施拉普纳有什么来头,只知道他在德国很成功。带队初期,他的一些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的确让我们感觉很新鲜。他本人也很敬业,有一些自己的东西,但时间长了,还是觉得他过于理想化了,想简单地把国外的一套移植到中国足球身上,但实际上根本不行。

  记者:能否举一些例子?

  谢育新:他不太欣赏像我和彭伟国[微博]这样身体条件不太出众的中场球员,对高洪波也不太喜欢。可实际上,我和彭伟国最熟悉那支国家队的中场情况,高洪波也是进球效率很高的前锋。我记得与卡塔尔的比赛,施拉普纳本想把彭伟国换下来,但最终就是他的两个进球让中国队2比1取胜。

  记者:施拉普纳有没有值得肯定的东西?

  谢育新:他要求我们在场上要像老虎一样霸气威风,要像狼一样猎扑食物,要像豹子一样瞬间爆发,这些都是要求我们在场上要有一种精气神。即使放到现在,中国足球依然缺乏这些精神。

  记者: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好像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谢育新:以前的中国队,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像中场队员有长传、组织和边路突破的特点,身材高大的前锋有头球,个子矮的有突破、有射门。每个人的特点都是从小打基础时培养出来的。

  我就是从小打下的基础——我个子不算高,没办法跟对手拼身体,只能靠技术和意识弥补,利用速度和脚下功夫寻找突破点。可是现在,相当一部分球队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就没有打好队员的基础,如同盖房子,地基没打好,怎么盖楼?即便盖起来,地基不稳也是危楼。另外,如果南方[微博]球员在国家队的人数少,技术型球员相对就少,队伍的技术含量就会下降。从地域与历史传承的角度看,广东和上海等地的球员还是比较注重个人技术培养的。

  日本足球在体制和理念上与我们不同。他们不管哪个年龄段的队伍,只走一条路,自始至终贯彻一种风格,从小开始,训练方法和教材都是统一的。日本人受身材所限,非常倚重技术,不管输赢,他们的理念从不改变,始终严格贯彻教练员的意图。时间长了,自然会有收获。

  记者:退役后,你做什么?

  谢育新:我2001年退役后,到多家职业队当教练,广东名峰、东莞、湖南湘军、西藏惠通和澳门的球队……

  记者:当教练和当球员有什么不同?

  谢育新:以前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现在几十号人的训练、生活全要我负责。刚做教练时,我是一个初学者,这么多年走过来,现在最大的感受是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太少了。

  记者:听说你还做过小学足球队的教练?

  谢育新:2006年从澳门回到广东后,我到深圳盐田梅沙小学足球队执教,当时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那儿以后,我几乎没有思考就决定留下来了,一是学校的教学环境不错,在大梅沙,步行出去,就是大梅沙沙滩,很安静,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二是那里有新颖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9月,我带的球队在法国举行的达能少年国际杯足球赛中获得第八名,这是中国在这项杯赛中的一个突破。每年有来自五大洲32个国家的儿童足球队参加这项赛事,规模与成人世界杯相当,有“小世界杯”之称。在2006年的全国U15年龄段比赛中,我的球队荣获冠军。后来,那21名队员中有一名队员入选国家青年队,这些让我感到骄傲。

  记者:你现在做什么?

  谢育新:目前正在执教广东U17青年队,带着他们到处打比赛。从一开始我就倾向于带青少年球员,毕竟从小雕琢他们,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我刚才说过,足球发展要靠地基,中国足球的未来要靠青少年,如果谁都去带中超[微博]、中甲,谁来带青少年?我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打地基的工作,也争取把更多的队员送进国家少年队、青年队和国家队。如果能看到他们成功,比我进多少球都高兴!

红魔,永远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