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大学生联赛19年仅产出1人 踢不上职业了才去大学队?
天下菠菜公司CEO
级别: 大牌球星
0  发表于: 2012-11-16 03:00

大学生联赛19年仅产出1人 踢不上职业了才去大学队?

  2012-2013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前天开赛,作为目前唯一官方认可的全国高等院校联赛,该项比赛有来自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共400多所大专院校足球队参赛,参赛高校之多创造了该项赛事自2000年举办以来的新高。与大学生足球联赛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U19国青队在亚青赛上三连败惨淡出局的尴尬。再看看已经跻身亚洲足球一流强队的韩国和日本,他们不仅也有火热的大学生联赛,而且还能通过大学生联赛向顶级职业联赛甚至各级国字号球队输送高水平的职业球员。而据记者采访了解,中国的大学生联赛虽然并没有肩负职业球队和专业球队梯队的责任,但在中国足球职业化的19年里,只为中国足球贡献了一名高水平职业球员,也实在是让人惋惜。试想,如果中国足球能在现有的专业和职业体系下,再增加一个大学生联赛的优质选材渠道,相信国字号球队的成绩也不会是今天这样不堪。

  尴尬现象:职业球员打不过大学生

  刚刚结束的2012年亚青赛,中国国青队主教练里克林克赛前提出的目标是打进2013年世青赛,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小组赛三连败。通过本届亚青赛,人们看到中国青少年足球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与亚洲对手,尤其是与韩国、日本这样亚洲一流球队相比,差距是全方位的,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断层严重。目前亚洲各国大力发展大学生足球联赛,并将之打造成本国职业球队和国字号球队输送人才的摇篮,但我们的大学生联赛19年来就出过一个职业球员——曾经效力于四川全兴队的王安治。

  人才培养体系上的差距,也造成了成绩上的差距。2011年在深圳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基本由中甲球队北京理工[微博]大学队球员组成的中国队2∶3不敌日本队,而后者则完成了在大运会男足的四连霸。前不久结束的亚青赛小组赛中韩之间的对决则更能说明问题,中国国青队14名上场球员(包括3名替补)全是职业球员,部分甚至已经登上了中超[微博]联赛的舞台,而我们的对手韩国队几乎全是由大学生组成,但中国队整场比赛一直处于下风,最终以0∶1输掉了比赛。翻看近几年中国足球在17-21岁层面与日韩之间的对抗,更是可以发现,中国队几无胜绩。

  关注对手:韩日大学联赛人才济济

  近年来,大学足球已经成为韩国和日本足球迅速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韩国的职业球员70%来自大学联赛,30%高中联赛;日本则是60%来自高中联赛,40%来自大学联赛。

  韩国从2008年起由韩国足协牵头举办首届U联赛,比赛圈定在首尔的10所高校内举行,2009年又扩大了2个地区,共有22所大学参加,形成了韩国大学足球联赛的雏形。2010年韩国U联赛正式面向全国开展,并最终分成6个赛区,有67支高校球队参与其中。2011年是U联赛成立的第4个年头,与前一年相比,无论是参赛球队数还是范围都有所扩充。最终确定今年共有69支球队参赛,分为7大赛区。所有69支球队将通过16-18轮联赛进行冠军赛的角逐。韩国U联赛效力的球员,表现优异的将进入韩国K联赛。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日本。相比于韩国,日本的联赛体系更为完整,除了J1、J2职业联赛外,还有9个地区的联赛,47个都道府县的联赛,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大学生联赛。全日本共有9个大学生足球联盟,球队数量达280支,系统的赛制和区域划分不仅保证了大学生参加正式足球比赛的场次,也保证了球员的质量。广州亚运会上表现非常出色的日本国脚永井谦佑、酒井高德等都是从大学生联赛走出来的。

  对比自己:职业化19年就打出一人

  中国大学生足球比赛其实很早就开始举行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甲A联赛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足球的红火,中国大学生足球比赛应运而生,当时东北的财经大学,以及成都本地的四川大学都是佼佼者。1994年各大高校开始大量招收足球特长生,取得足球项目三级以上运动员资格的都有机会通过特招进入大学,许多学校的内部足球联赛也进行得非常红火,一场两个系之间的足球比赛甚至可能吸引到数千名学生观看。

  按理来说照此情况发展下去,中国的高校肯定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球员,也能解决U17、U19、U21三级国家青年队无人可选的问题。然而昨日一名足球圈人士告诉记者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这么多年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真正能称得上职业球员的只有王安治一人。”对于热爱四川足球的人来说,王安治这个名字应该是比较熟悉的,199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三年级就读的他离开校园,加盟了当时的中甲球队北京宽利。此后,他先后在四川全兴、重庆力帆、成都谢菲联[微博]效力,随后回到北京,现在在北京人大附中三高足球基地当教练。

  然而,为什么中国足球职业化19年就只出了一个王安治?

  原因揭秘

  踢不上职业了才去大学队

  我们的大学生足球联赛不仅没有与职业联赛接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也没能形成人才输送的体系,原因是多方面的。

  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省足协的一位工作人员,他表示,实际上各省参加大学生联赛的高校并不少,仅四川就有10多所,但由于赛区众多,每个队全年能打的正式比赛少得可怜,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另据记者了解,中国的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和韩国、日本很不一样,不少球员从专业队、职业队被淘汰之后才会进入各个大学队,他们几乎不可能在职业足球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更有一些参加大学生联赛的学校,为了能取得好的成绩,整体引进地方专业队,使得大学生球队名存实亡。

  曾执教北京理工大学队的国内知名教练金志扬也曾谈到过大学生联赛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有3000多所大学,一个大学少说也有5000人,1000多万的大学生,每个大学都有足球场,但资源全放着。如果中国有50个理工大学的水平,中国足球的水平绝不是现在这样,我们的大学生联赛要达到职业队能来选拔球员的目的。”金志扬呼吁重视大学生足球,“我们要告诉家长,踢足球可以上大学,上大学可以踢足球。”

  记者述评

  大学“输血”职业 选材路子更多

  最近,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足协都加大了对校园足球扶持的力度,从明年开始,每年对校园足球的拨款将从4000万元增加到5600万元,这无疑将对校园足球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显然,高层已经开始重视最广泛的人才培养层,不过大学足球却不是靠拨款就能发展起来的。自2000年中国大学生联赛启动以来,从未缺过赞助商,各高校也不缺体育发展资金,但所取得的成绩却并不能让人满意。中国的大学生联赛仍处在一个自娱自乐的封闭空间中,没有建立起向顶级职业联赛输血的机制,反而成了职业联赛的“回收站”,实在令人可惜。
  根据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有普通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独立院校、分校办学点2286所,到2010年在校大学生达到3000万,其中超过一半是男生,这里面哪怕是百分之一的人在踢球,千分之一的人足球水平较高,也能为国青各个年龄段球队的选材解决燃眉之急,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理解能力强的大学生球员的加入,也将提升中国球员的技战术理解能力,全面提升中国足球的软实力。

  中国足球青少年人才选拔始终只有职业队和专业队一条路,如果大学生足球成为选材的另一条腿,那么我们便可以期待中国足球走向成功的一天。要解决大学生联赛“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首先需要地方足协的努力,他们应该多多涉足大学校园,帮助搭建起大学生足球优秀人员输送体系,搭建高校和俱乐部之间沟通的桥梁;其次体育和教育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建立足够的激励体制,吸引家长、鼓励学生从事足球,不要让家长深怀“球踢不出来就废了”的担心。

红魔,永远的最爱...